2007年底,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幾次在公開場合提到:2008年恐怕是中國經濟最困難的一年。果不其然,雪災、地震、洪水災害不斷,在CPI高漲、人民幣匯率上升、銀根緊縮、勞動力成本大漲等因素作用下,眾多企業特別是制造型企業舉步維艱。2008年,從珠三角、長三角到環渤海,中國經濟最具活力的三個地區相繼發生了部分中小企業倒閉、停工半停工事件。2008年4月,據溫州市中小企業協會會長周德文調查,20%的溫州中小企業目前已處于關、停、半停工狀態甚至倒閉。枝江酒業感到壓力最大的是原輔材料和用工成本的大幅上漲,與去年同期相比,高粱由1640元/噸漲至2950元/噸,運費由0.45元/噸·公里漲至0.60元/噸·公里,煤由470元/噸漲至560元/噸,工人工資及社保費用每年增加400萬元,綜合各項因素,枝江酒業各項成本和費用當年累計增加1.3億元。然而,枝江酒業卻在嚴峻的宏觀經濟環境下顯示出逆市上揚的勁頭,2008年元至六月,湖北枝江酒業集團完成銷售收入12億元,同比增長26%,其中:白酒主業銷售8.34億元,同比增長20%,入庫稅金9718萬元,同比增長8%,利潤總額2811萬元,同比增長14.01%。作為微觀經濟層面的一個亮點,枝江酒業開源節流應對通脹的四招值得眾多同行研究、借鑒。
招式之一:增產能,上規模,降成本。為形成規模效應,一方面,大力提高白酒產能。今年6月,枝江酒業投資1億元的灌裝中心和枝江古酒項目建設相繼竣工投產。灌裝中心共有6條現代化灌裝生產線,年增生產能力2.4萬噸。枝江古酒擴建項目共有3條現代化灌裝生產線,年增生產能力1.2萬噸。今年8月,總投資2億元的2萬噸基酒生產基地將破土動工,“枝江”白酒的年產量將突破10萬噸,生產規模穩居白酒同行前列。另一方面,發揮枝江酒業產業集群的聚集效應。目前,枝江酒業產業集群已包括19家企業,年產值25億元。總投資1.2億元的煒杰塑玻工業園項目正在建設中,目前已完成投資3100萬元,完成園區土地平整、水電設施配套、廠房布局及部分廠房建設。今年7月又有一家投資過億元的紙品包裝廠落戶枝江。同時,枝江酒業與江蘇宜興某制陶公司合資興建、總投資1.5億元的玖源特種包裝制品公司已完成各項前期工作,將于今年十一月份建成投產。年底,枝江酒業產業集群的年產值將突破30億元,集群各成員企業的經營成本和采購成本將進一步降低,作為核心企業,枝江酒業無疑是受益最大的企業之一。
招式之二:促創新,提質量,增加產品附加值。總投資4800萬元的枝江酒業技術中心是公司“十一五”規劃的重點項目,該項目按國家級技術中心標準興建,于今年6月順利竣工并投入使用,使枝江酒業產品研發能力和對前沿技術的研究能力躋身全國白酒行業前列。今年上半年,枝江酒業成功開發產品17個,申請實用新型專利1項、外觀設計專利5項。截止目前,公司共取得發明專利4項,實用新型專利3項,外觀設計專利73項,全部被運用于生產。另外,自2007年與湖北工業大學在第三屆湖北產學研合作洽談會上簽訂合作協議以來,枝江酒業確定了“枝江大曲酒的典型風格特征問題”等八項研究課題,每年提供50萬元科研經費組織攻關。目前與湖北工業大學合作的“枝江大曲白酒數據庫和圖譜庫的建立”項目已有較大突破,與三峽大學合作的“包裝盒防霉變技術”項目進展較快。
招式之三:抓市場,上檔次,增收入。2008年,枝江酒業確立了“打造中南根據地,謀劃全國大市場”的營銷方針,以湖北、湖南、河南為中心打造中南根據地,以廣東為跳板謀劃全國大市場。今年上半年,湖北市場穩中有升,湖南、河南分別完成銷售額1.2億元和9000萬元。廣東省吸納了來自全國各地的務工人員,市場影響大,枝江酒業把它作為進攻全國市場的橋頭堡,今年上半年已順利進入了廣州、東莞、順德等市場,市場構架初步形成。同時,枝江酒業著力優化產品結構,開發了30年陳釀、20年紀念版作為高端形象產品,填補了高檔空白。各地市場按照“層次清晰、主次分明”原則確定產品結構,主推枝江王、四星等中高檔產品。廣水市場以“終端基礎好,客情維護好,價格管控好”作為推廣中高檔酒的法寶,2008年上半年銷售四星枝江大曲2萬箱,成為省內推廣中高檔酒的樣板市場。枝江酒業董事長、總經理蔣紅星表示,下一步市場開發的重點是省外:2009年,爭取在省外培育五個過5000萬元的市場、三個過億元的市場、兩個過兩億元的市場、一個過三億元的市場,使省內外市場平分秋色;到2010年,爭取在省外再造一個湖北市場,使省外市場占到總銷量的65%左右,白酒主業銷售突破30億元大關。
招式之四:嚴管理,降能耗,創效益。一方面,通過管理挖潛。以通過“3A級測量管理體系”為契機,推行“精細管理,規范操作”,僅灌裝誤差從±8亳升縮小到±6亳升一項,就每年節約酒液2000萬元。另外,枝江酒業公司推廣了ERP系統,運輸調度與外部物流公司聯網,每年降低運費100萬元。另一方面,通過技術挖潛。通過在大功率電機上推廣變頻技術,公司每年節約電費20余萬元;通過釀造冷卻水循環利用,每年節水15000噸;通過充分利用鍋爐尾汽余熱,每年節煤3200噸。(蔡兵)